close

  臺海網(微博)11月5日訊 臺灣《聯合報》5日刊文指出,近年來,臺灣信息和通訊產業壞消息不斷,台當局對資通產業的責任,不是扮演挑選贏家或拯救輸家的“救世主”角色,而是要致力營造有利產業轉型升級的良好環境,除須鼓勵創新與創業外,更要提出一套改善資通產業發展環境的長短期計劃,從制度、法規、基礎建設等各層面,提供業者再造及轉型的誘因和助力。
  文章摘編如下:
  近二十年來,信息和通訊(ICT)產業不僅是臺灣經濟成長的支柱,而且曾為臺灣博得“硅島”美名,在全球供應鏈上扮演舉足輕重角色。迄今為止,資通產業占臺灣工業產值及出口總值皆超過一半以上,其引申的投資及消費占臺灣島內需求可觀比重,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近年臺灣資通產業受全球競爭的影響,除台積電等少數業者外,壞消息接連不斷:代工製造盛世已成明日黃花;筆電及手機產銷榮景一去不返。曾為明日之星的雙D產業包括動態隨機存取內存(DRAM)及面板(TFT─LCD)業,前者已被市場邊緣化,後者仍為扭轉長期虧損奮力掙扎。從大多數業者股價的直直落,充分反映資通產業已進入危機倒數計時的生死關頭。
  臺灣資通產業一直偏重硬件製造,且過於依賴“以大陸為工廠”的代工出口產銷模式。但全球資通產業發展環境快速變化,從數字時代進入到聯網及數字彙流時代,資通硬件製造加上軟件及服務成為產業主流;硬件形式也從傳統的筆電、手機進入到平板計算機、智能手機等高端行動裝置。
  此外,全球供應鏈也從軟硬件水平或垂直分工進入到系統整合的時代,硬件製造成本及銷售價格隨技術擴散及新興市場加入生產行列而大幅下滑。臺灣業者未能跟上產業大趨勢,長年死守硬件代工製造,仍想以規模及成本管控賺“容易錢”,是今天陷入危機的主因。李開復日前指臺灣資通產業連番錯過軟件革命、網絡革命、行動革命,可說是點出問題癥結。
  臺灣創新及創業環境不佳,阻礙資通產業軟硬件整合發展空間,亦是不爭事實。例如,人才引進限制太多,技術入股及上市規定僵化,產學合作和現實落差過大,攸關數字彙流的4G發展過於遲緩等等,其中很多是官方責任,也有很多是業者經營觀念的問題,都有大幅改善空間與迫切性。
  眼前資通產業危機不僅是臺灣產業轉型問題,更是總體經濟結構調整問題。從產業發展層次,資通業者惟有從“規模及成本導向”徹底轉型為“價值導向”,並透過跨產業策略聯盟,整合軟硬件產業發展,同時充分運用兩岸關係優勢,在標準制訂、研發創新、創業投資等方面,和大陸業者進行策略性合作,共同開發大陸及全球市場。臺灣資通業根柢尚佳,若有決心併合眾力推動產業再造,仍有很大機會浴火重生。
  當局對資通產業的責任,不是扮演挑選贏家或拯救輸家的“救世主”角色,而是要致力營造有利產業轉型升級的良好環境,除須鼓勵創新與創業外,更要提出一套改善資通產業發展環境的長短期計劃,從制度、法規、基礎建設等各層面,提供業者再造及轉型的誘因和助力。
  另一方面,當局須徹底醒悟,以資通產業為主力之“臺灣接單、海外生產”代工出口的經濟成長模式,既無法長期維繫,還導致就業及薪資成長停滯。所以,轉向出口和內需並重的經濟結構,並引導資通產業和在地經濟和庶民生活結合,才是創造經濟和資通業者雙贏之道。
  責任編輯:燕子  (原標題:台媒:信息和通訊產業沉珂當局可有良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prkupcqsvcd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